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60/972008-2143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引用
以西藏米林派为分界点,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显示了截然不同的河流特性,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了马蹄形大拐弯,与中游的宽谷河道显著不同.分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上游米林河段和大峡谷下游地东河段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数据结果.分析显示,米林河段AFT年龄集中在10.7和26.8 Ma,地东河段AFT显示年龄集中在2.5,7.1和12.6 Ma.由于河床砂岩屑是上游方向裂点向下到岩屑沉积点之间流域地质体经剥蚀和水流分选平均后的产物,据此可以推定,米林上游到加查河段流域的地质体和大峡谷下游地东以上到直白河段流域的地质体经历了不同的冷却历史.从统计的结果上看,米林以上到加查的中游河段地质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的冷却,分别为10.7和26.8 Ma前后,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在流域地质体的冷却主要发生于2.5 Ma前后,这一结果证实,以南迦巴瓦峰为核心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在2.5 Ma以来经历了快速和独特的构造地貌演化过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的流域属于相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即冈底斯岩带、雅鲁藏布缝合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但是,二者热史演化的迥然差异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流域地质体在2.5 Ma 以来的冷却过程似乎不是区域构造作用的结果,显示其可能与气候因素引起的强烈剥蚀作用密切相关.

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雅鲁藏布大峡谷、流域地貌

54

P5(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100;40872149

2010-04-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738-374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科学通报

0023-074X

11-1784/N

54

2009,54(2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