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痕迹揭示马鞍山遗址晚更新世末人类肉食行为
运用动物考古学方法对马鞍山遗址出土的第Ⅱ等级动物长骨进行了切割痕迹研究.对切割痕迹的确认、定位以及出现频率的计算显示,马鞍山遗址第Ⅱ等级动物长骨骨干表面的切割痕迹分布特征如下:(1)下文化层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上文化层;(2)下文化层上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最高,中部肢骨其次,下部肢骨最低;(3)上文化层长骨骨干切割痕迹的出现频率及分布特征不及下文化层规律.与西方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下文化层的数据点均分布在Dominguez-Rodrigo实验数据的95%置信区间内,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似:上文化层数据点的位置则相对较低,肱骨、股骨和桡骨的数据点均落在区间外,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据此推测,在下文化层堆积时期马鞍山远古人类用石制品对第Ⅱ等级动物腿部肌肉开发较上文化层堆积时期彻底,参照骨骼表面碳化痕迹的研究,推测这可能与晚更新世末期远古人类烧烤行为的变化有关.
切割痕迹、长骨、马鞍山遗址、晚更新世末期、动物考古学
54
K87(中国文物考古)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2006CB806400;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093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02006;4067211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
2009-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871-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