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种间与空间差异及其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023-074x.2007.22.012

南海北部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的种间与空间差异及其对珊瑚礁白化的影响

引用
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的密度和色素变化是珊瑚礁白化的最主要特征.通过对海南三亚鹿回头、小东海和广东省大亚湾海区共12科21属39种石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分析,得出: (ⅰ) 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平均密度变化于0.67×106~8.48×106 cells/cm2之间,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其中枝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低(0.67×106~2.47×106 cells/cm2),而块状珊瑚的共生体虫黄藻密度相对较高(1.00×106~8.48×106 cells/cm2); (ⅱ) 水深4 m以内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普遍比水深7 m左右接近海底的珊瑚的高; (ⅲ) 相对高纬度的大亚湾(~22°N)与三亚(~18°N)相比,海温相同的环境下,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的纬度差异不明显; (ⅳ) 局部白化的同一珊瑚个体,未白化部分的虫黄藻密度》半白化部分》完全白化部分.进一步分析认为: (ⅰ) 块状珊瑚与枝状珊瑚虫黄藻密度的差异性可能是导致枝状珊瑚易于白化的主要原因,如低密度共生虫黄藻导致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等易于白化死亡; (ⅱ) 珊瑚共生体虫黄藻密度受人为因素制约,如沉积物增加、潜水活动造成海水浑浊、海产品养殖活动引起的硝酸盐、磷酸盐增加等都可能导致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

珊瑚礁白化、虫黄藻密度、种间差异性、空间差异性、南海北部

52

P7(海洋学)

中-澳科技合作特别项目4061112003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3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B19B03

2008-03-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655-266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科学通报

0023-074X

11-1784/N

52

2007,52(2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