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4-5760.2013.03.003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长期观察研究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骨性Ⅲ类、正畸正颌、髁突位置、关节间隙
20
2013-10-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