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1-7651.2006.01.002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与葡聚糖合成的关系.方法:取本课题组前期工作所获得的变链c型临床株,分成水溶性葡聚糖(WSG)组和水不溶性葡聚糖(WIG)组;每组又按葡聚糖合成能力分为合成量高(ABS>0.3)与合成量低(ABS<0.15)组.以所选细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表面蛋白Ⅴ区编码基因SrV+,经DdeI酶切分型,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两组均有4种基因型(A、B、C、D)并且在构成比上都以A、B型占多数,C、D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存在明显差异;2)在WSG组主要基因型的分布出现差异:合成量高的以A型为主占50%,B型占33.33%,C型占11.11%;合成量低的以B型为主占50%,A型占30.77%,C型19.15%.3)在WIG组A、B型的分配基本相似,均在40~48%之间.结论: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的基因型分布与水溶性葡聚糖的合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合成未见明显关联.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V+)、葡聚糖、基因型
22
R781.1(口腔科学)
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30171013;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013093;浙江省医药卫生科研项目2005B125
2006-04-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