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榕小蜂雌蜂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与适应进化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7679/j.issn.2095-1353.2014.129

传粉榕小蜂雌蜂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与适应进化

引用
获得传粉榕小蜂(Chalcidoidea: Agaonidae)雌蜂触角上的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特征,并结合系统发育关系,探讨多孔板形感器的适应性进化。应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传粉榕小蜂12属70种雌蜂触角上多孔板形感器的超微形态、密度、排列形式等进行观察,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多孔板形感器的形态适应性。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共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长形多孔板形感器有单螺旋环状(类型I )和多螺旋环状(类型II )2种排列形式,刺形多孔板形感器有边缘着生型(类型III)和轴向螺旋环型(类型IV)2种,圆形板形感器仅存在于Eupristina、 Ceratosolen、Waterstoniella、refrapzw属中,且只分布于触角第3棒节的腹面。从类型I到类型IV,多孔板形感器具有明显的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形态特征,而末端分离程度是提高感器灵敏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多孔板形感器的数量与榕果果径呈正相关(^0.249,/^0.003),分离程度与榕果直径负相关(r=-0.231,>0.017)。传粉榕小蜂雌蜂触角上存在长形、刺形和圆形3种多孔板形感器,其延伸、增多、末端分离等特征是一种明显的形态适应性,使之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感知寄主的特异性挥发物。

传粉榕小蜂、雌蜂、多孔板形感器、形态、进化

S47;S6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1200292,31100279;西南林业大学科研启动项目111122;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XKZ200905

2014-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1086-109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应用昆虫学报

0452-8255

11-6020/Q

2014,(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