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111/j.0258-7106.2023.03.009
湘中成矿带杏枫山Au-W矿床白钨矿特征及地质意义
杏枫山Au-W矿床位于湘中Au-Sb-W成矿带西部,以发育矽卡岩型钨矿化和席状石英脉型金矿化两套成矿系统为典型特征,明显有别于区域其它Au-W矿床,为进一步研究区域金、钨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文章根据野外穿切关系、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结构特征,将杏枫山白钨矿按次序划分为早期矽卡岩型钨矿化中具振荡环带的Sch-1、内部结构均一的Sch-2、多孔状的Sch-3 和晚期席状石英脉型金矿化中结构均一的Sch-4.Sch-1和Sch-2 的Mo含量和Eu异常(δEu)分别呈现逐渐降低(47.5×10-6→0.044×10-6)和升高(1.74→3.18)的趋势,暗示其成矿热液氧逸度的逐步降低,这可能与其富Sr特征(251×10-6~4916×10-6)和与矽卡岩矿物共生所指示的强烈水岩反应相关.同时,Sch-1 至Sch-3 整体上与白马山印支期岩体具有相似的Y/Ho比值,结合前人的年代学研究指示其成矿热液可能来自白马山印支期岩体.Sch-4的低Mo含量(0.014×10-6~0.068×10-6)、高δEu(平均值 3.96)和与磁黄铁矿的共生关系均揭示席状石英脉型金矿化成矿热液的低氧逸度特征,其高Sr含量(2319×10-6~5329×10-6)也说明其形成受到明显的水岩反应控制,这与其脉侧明显的黑云母蚀变晕特征吻合,也揭示水岩反应及其相关的氧逸度下降可能是杏枫山金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另外,席状石英脉中电气石的发育及其脉侧的黑云母蚀变晕显示其具高温岩浆热液成矿特征,揭示矽卡岩型钨矿化与席状石英脉型金矿化应分属两次不同的成矿事件,可能对应白马山复式岩体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其中矽卡岩型钨矿化与白马山晚三叠世侵入岩相关,石英脉型金矿化则可能与白马山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相关,而杏枫山矿床属于早期矽卡岩型钨矿化和晚期席状石英脉型金矿化的叠加复合成矿.
地质学、白钨矿、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湘中成矿带、杏枫山Au-W矿床
42
P618.67;P618.51(矿床学)
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21RC4055
2023-07-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1页
61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