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的建筑学”与21世纪的建筑设计模式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529-1399.2001.01.012

“全社会的建筑学”与21世纪的建筑设计模式

引用
@@《北京宪章》在“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一章中提出了“全社会的建筑学”的概念。笔者以为,这既是对20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一个精辟恰当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建筑设计模式的一种良好展望。它至少包含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建筑发展要考虑到全面的社会-政治背景,建筑师要作为专业人员参与所有层次的决策”〔1〕;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也要接受全社会的参与,“(建筑学)必须要创造出日益美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而这有赖于使用者与决策者的参与”。〔2〕。    一、建筑师要参与社会,参与城市人居 环境建设中所有层次的决策   建筑是什么?答案从来众说纷纭。然而,不论说建筑是空间、还是场所,或是别的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建筑绝不只是一个房子,绝不只有一个物质的壳,它还必须包含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精神与情感意义、文化意义等等。因此,建筑学从古到今一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和美学等多种学科专业的知识特征。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其内容和知识结构还在不断拓展,“人居环境”观念的兴起就是一个新的标志。   另一方面,建筑活动本身也是一项扩散性很强的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之设计和建造是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网络中实现的”〔3〕,因此,建筑与它所在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割舍不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筑界出现的“回归城市”、“城市中的建筑”等思潮,就是对这个基本事实的一种重新认识。   正因为上述原因,建筑师的任务从来就不是单独设计一所房屋,他除了需要考虑房屋内部的人的活动,他还要关心房屋外部的人和社会的活动;他除了需要关心房屋自身,他还要考虑房屋与周围环境,与整个城市的关系;他不仅要了解城市时尚的变化,他更需要体察城市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换言之,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还在参与设计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从古希腊的“木工长”和中国古代的“堪舆先生”,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等,建筑师们莫不以此为己任。只是在20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愈加深入,专业领域划分愈加细致,才导致建筑学领域开始趋于狭窄和破碎,建筑师也更多地退缩于单个房屋的设计和建造,较少参与整个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决策。很明显,这是与建筑学本质的综合性和建筑活动的社会性相矛盾的,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是显而易见。   举例来说,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市区修建道路时,往往首先是由市政工程师与政府官员一起进行研究和决策,确定工程是否上马以及道路的走向、红线等关键性指标,然后(有时甚至是工程开工以后)再安排建筑师来进行所谓“街景设计”。殊不知,道路工程是否可行以及道路的走向和红线本身就直接影响街景,而且,它们还必须与城市规划、文物与环境保护、建筑设计以及当地居民的工作生活需求等一起统筹加以考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建筑师的参与。试想,当政府仅仅为了满足市政工程要求而决定将一条70m宽的道路笔直地横穿城市的历史街区后,建筑师又该怎样来设计“街景”呢?   由此可见,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建筑师作为城市环境的设计师,必须更多地参与城市规划建设中各个层次的决策,而不能象许多市民所戏谑的那样只是“最后来给人家擦屁股”。需知,建筑与城市的建设往往是难以逆转的,一旦决策出现失误,给整个城市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恐怕永远都难以“擦”干净。   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筑师要真正能够参与决策,仍然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过程应当更加民主和开放,政府要在这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筑师参与决策过程。另一方面,建筑师自身也需要跳出狭隘的“技术-美学”局限,建构“广义建筑学”的思维框架,在宽广的城市社会经济空间中探寻人居环境建设的解决方案。

广义建筑学、设计模式、建筑师、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社会经济、人居环境、建筑设计、环境建设、工程、房屋、建筑活动、道路、规划建设、城市环境、参与决策、专业、政治、政府、文艺复兴时期

TU(建筑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2-3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建筑学报

0529-1399

11-1930/TU

200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