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5872.2013.02.023

互文性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引用
互文性原是西方文论家们提出的一套颇具影响的理论,它是伴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而诞生的文本理论.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首先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文中提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此后这一理论引起了许多学者主动参与到对互文性理论的讨论以及建构中来,如法国批评学家罗兰·巴特在为《大百科全书》撰写"文本理论"这一词条时写到:"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我们不能把互文性仅仅归结为起源和影响的问题;互文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出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巴特的文本理论与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后来许多研究者的加入探讨,互文性这一概念变得更为复杂,所囊括的内容更为庞大.我们在引入这个舶来品之时所下定义也较为一致,如秦海鹰曾作如下界定:"互文性是一个文本把其他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明引、暗引、拼贴、模仿、重写、戏拟、改编、化用等一系列互文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观联想、研究者的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种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其他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文本."由此,互文性实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的关联,既可指此文本之前与之相关的作品,也可指在此文本影响之下产生的改编作品和后人创作的相关作品.

互文性理论、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理论、文学作品、克里斯蒂娃、他文本、后结构主义、符号学、阅读过程、阅读方法、写作手法、写作过程、文学遗产、文本间性、实证研究、内容构成、历史文本、改编作品、范畴、参考资料

H31;I20

2013-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64-6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004-5872

14-1024/G4

2013,(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