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5872-C.2011.12.024

互文性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引用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译为“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1966年在《巴赫金,词语、对话和小说》一文中提出.她说:“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1]意思是说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封闭的、与外界绝缘的话语系统,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联系的开放网络.文本总是相互指涉的,每一个文本都只有在别的文本的相互关联和比较中显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被看成一个单独孤立的存在,在它的周围,是一个无形的文本海洋;一个特定的文本,在它成为文本的过程中,总是在这个海洋中提取那些已被写过、读过的片断语词,并‘按照伪装的程式’把他们‘编织’到自己的文本中”[2].

互文性、文本解读、intertextuality、主体性概念、意义和价值、克里斯蒂娃、相互关联、文本间性、文本互涉、开放网络、话语系统、海洋、他文本、符号学、巴赫金、转换、语词、引文、小说、吸收

H05;B0

2012-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2-6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004-5872

14-1024/G4

2011,(1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