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方式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
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人工控水条件下小白龙常规灌溉(X)与滴灌(D)不同灌水量(X1、D1:15 mm;X2、D2:30 mm;X3、D3:45 mm)夏玉米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以及土壤耗水量、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根系吸水逐渐加深.在拔节期,均以0~20 cm土层的水分贡献率最大,达60%以上.在D1和D2条件下,60~80 cm和20~40 cm土层的贡献率分别占21.4%和23.8%.到灌浆期,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条件下更利于促进根系对40 cm以下土层水分的利用,从而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随生育期的推进与灌水量的增加,玉米的日耗水量明显增加,滴灌低于传统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D2处理更利于提高玉米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此外,滴灌处理明显提高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最终,与常规灌溉相比,滴灌降低了玉米总的耗水量,产量提高了5.3%~21.7%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2%~26.8%,均以D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拔节期20~40 cm和灌浆期60~80 cm土层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拔节期60~80 cm和80~100 cm土层的水分更利于促进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滴灌、灌溉方式、控制灌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水分贡献率、水分运移、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S275.3;S275.6(农田水利)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2023-0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71-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