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流动性与农村信用社支农绩效的实证研究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理论铺垫中,一个始终应加以充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制度”是否是决定农村信用社支农绩效的核心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前所定义的机构组织形式等狭义层面的”制度”与农信社支农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决定信贷支农的主要因素依然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等基本面特征,反映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指标上,就是存贷款规模等流动性指标.由此,文章的结论如下:第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图通过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提升信贷支农效果的改革思路存在方向性偏差,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与中国”三农”发展一样,必须做渐进式的长久打算;第二,流动性指标是决定农信社支农绩效的根本因素,因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而不是相反,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的资金来源才是促使其发挥支农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三,从更为深刻的层次上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各地经济实际,避免机构变动所造成的振荡,尽量为三农发展提供”平滑的”、”连续性的”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信贷支农、流动性
F830.61(金融、银行)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