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5699.2007.01.043
慢性尿酸性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慢性尿酸性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嘌吟代谢紊乱, 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及肾小管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1].本文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及实验造模方法和选择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结石,常伴有腰酸腰痛、关节肿胀或不利、神疲乏力、夜尿增多而清长,甚至呕恶频作、口臭、皮肤瘙痒、尿少尿闭等主要症状,可归入祖国医学"痹证"、"痛风"、"历节病"、"白虎厉节"、"石淋"、"血尿"等范畴.《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热血得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白虎历节风证是也,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曰白虎历节风."[2]
肾疾病/中医病机、肾疾病/中医药疗法
27
R730.52(肿瘤学)
2007-03-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