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5957/j.cnki.jjdl.2023.03.024

大运河文化带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用
以大运河文化带中1 80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单位")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地理视角出发构建地理空间分布统计理论框架,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等系统分析各历史阶段下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方向、规模、类型等分异特征,并基于历史地理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国保单位总体上趋于集聚分布,整体呈现"西—北—东南密、中间疏"的分布特征,集聚位置以北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为主,不同历史时期空间集聚存在差异;②在空间形态上,各历史时期国保单位集聚位置和形态从原始社会至近代以来呈现动态演变趋势,多以历史上都城所在地为扩散中心,空间形态随其变化而变化;③在方向特征上,国保单位重心迁移方向均以大运河为中轴对称,迁移轨迹为"西北—东南—东北—东偏南—东北—东南—西北",方向变化趋于扁平化,重心迁移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苏、山东等4省交界周边区域;④在规模特征上,与核密度分析所呈现的集聚分布特征吻合,且以大运河源头的京津至终点浙江杭州的国保单位规模最大;⑤在类型特征上,主要以古建筑为主,各类型国保单位在历史时期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伴有一定的连贯性,且基本呈现"西北—东南"的分布特点;⑥在影响因素上,原始社会时期国保单位的空间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驱动,而后人文地理环境通过制约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进而影响国保单位在空间上的形态与类型,政治因素多占主导地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京杭大运河、历史地理、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

43

K928.6(中国地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JZD041

2023-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28-23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经济地理

1000-8462

43-1126/K

43

2023,43(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