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②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③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粮食单产、LMDI模型、京津冀地区
34
F224(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73、41101165
2014-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