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88/j.cnki.cn42-1843/c.2016.02.003
“民国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视野拓展--以《小说月报》研究为例
在《小说月报》的评价传统中,1921年茅盾的革新是一条前后期泾渭分明的“界线”,导致《小说月报》研究中出现了断裂性和含混性。这条“界线”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研究中“新与旧”、“现代与非现代”的既有框架相关,更关系到现代文学话语体系的建立。从当前的《小说月报》研究趋势来看,质疑这条“界线”的声音不断出现。要破解当前《小说月报》研究中的疑惑,获取新的学术增长点,从“现代文学”的意义概念回到“民国文学”的时间概念不失为新的思路。在“民国文学”“返回历史现场”的倡议下,“民国文学机制”更加关注作家生存空间、作品传播机制及作家精神空间的保障,为“如何返回历史现场”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操作路径,从而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态度、方法、内容及旨归上的启示,为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获得更加宽广的视野。
《小说月报》、民国文学机制、文学期刊、茅盾、郑振铎
35
I206.6
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经济视域中的《小说月报》1910-1932研究”15YJC751027;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民国经济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研究”
2016-05-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