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二种驱动电流对动物胃起步点电位的起搏效应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1-6325.2001.z1.106

2.95 二种驱动电流对动物胃起步点电位的起搏效应

引用
目的我们过去的实验(1983)均证实胃肠BER确能被外加电流驱动(be ntrain ed),我们称此为"驱动-跟随效应(Driven & following effect)",即"胃肠起搏"(GI Pacing).目前国外动物实验多采用脉冲方波驱动,但我们前期工作表明模拟胃电慢波信息的类正弦波刺激似具更明显的起搏效应.本工作以胃窦部胃电为指标,试图观察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对胃体起步点活动的影响及其效应的类型,以探求起搏的最佳影响方式和参数.方法猫10只、兔8只,体重2~3kg,雌雄不拘.手术埋藏1对Ag-AgCl记录电极在胃窦部浆膜下,1对铂丝刺激电极置于胃体大弯侧上1/3处.记录参数:高频滤波5Hz ,时间常数S>2s.用国产XFD-8A超低频信号发生器产生正弦波,或用日本SEN-3101电子刺激器产生波宽为500ms、0.1Hz的串脉冲作为驱动电流.实验一般在术后2h胃BER恢复稳定状态下进行,动物体温维持在37℃左右.每种频率的驱动电流持续刺激胃体部5~10min,刺激停止5min后记录胃窦部胃电.完成一组频率驱动效应实验后,休息10~20min待胃窦部胃电恢复至刺激前状态时,再作同一频率第2次或不同频率的驱动效应实验.总共实验93次. 结果 10只猫的正常空腹胃电慢波节律均值为3.75±0.66次/min,8只兔的慢波节律均值为5.73±2.46次/min.1.类正弦电流对胃起步点的调制作用:(1)分别在8 只猫,6只兔的胃起步点使用频率1~10次/min、幅度0.5V~6V的类正弦波驱动电流.75例次实验,驱动电流对胃窦部胃电均有程度不同的"起搏效应".在猫,尤以接近其慢波节律 3.75次/min的3、4、5次/min 3个频段,对胃电的调制作用最为明显,驱动前、后胃电频率的变化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2)"驱动"胃窦部胃电的类型:胃体起步点在驱动电流调制下,影响胃窦部胃电节律变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A.胃窦部胃电频率可随驱动电流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即当驱动电流频率增快时,胃窦部胃电频率随之增加;当驱动电流频率减慢时,胃窦部胃电频率也随之变慢,即"紧密跟随",占总例数的35.7%;B.胃窦部胃电频率先上升、或下降,然后接近或跟上驱动电流频率;或先跟上驱动电流频率的变化,再出现上升或下降,我们称之为"惰性跟随".两者共占总例数32.9%;C.少数胃窦部胃电频率有在原来快的或慢的频率基础上先增加或减少,后再减少或增加到驱动电流频率的水平, 继而再增加或减少,频率的变化形式成"N"或"И"型,即"N或И型跟随".2.脉冲电流对胃起步点的调制作用:在2只猫、6只兔的胃体起步点施加频率为0.1赫兹(6次/min), 波宽为200~500ms方波驱动电流,17例次调制结果表明,10次调制向驱动电流频率方向发展 ,7次调制向相反方向发展,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3.类正弦电流时刚死亡猫胃起步点的调制作用:对3例心跳及呼吸都刚停止的猫行胃体部起步点"驱动" 实验.刚死亡猫胃电活动可见已大大减弱,幅度明显降低,但当施加3~5次/min的类正弦电流后,即见胃窦部电活动渐渐增加.初始幅、频变化甚不规则,但经一段时间(约10min)胃电幅)、频趋于规律,但较之活体幅度仍较低.本结果说明驱动电流很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胃体部的起步点成分.已起搏的刚死亡猫,在撤去驱动电流一段时间后,胃电又恢复到原先状态.结论 1.本实验表明胃肠起步点区在外加电流驱动下能使胃肠BER发生跟随效应,而且起搏能使刚死亡猫的胃电部分恢复.浆膜下外加的驱动电流可能直接作用于起步点细胞(如Cajal间质细胞)并改变其跨膜电位,或作用于其它发动慢波动作电位的机制,通过肠肌神经丛及外周神经再间接作用于起步点电位.2.含有胃电慢波信息的类正弦驱动电流对胃BER比脉冲刺激有更好的起搏效应,可能是类正弦电流易与BER发生"谐振",迫使起步点纵行肌细胞去、复极化的周期跟随外加类正弦周期的改变而改变,而不发生过宽过强却又过于短暂的脉冲刺激引起平滑肌强直收缩的结果.当外加频率与胃BER接近时,才可能产生更好的"驱动"效应,这在临床上很有指导意义.3.胃肠起搏可有3种驱动类型,但最终以BER跟上外加频率的变化为结果.临床EGG表明,单纯性胃肠功能改变患者及伴有功能变化的某些胃肠病患者由于胃肠BER的异常,随之而引起胃肠包括运动、排空、传输、分泌、消化吸收、pH值等各种功能活动的异常,并导致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对紊乱的胃肠 BER进行"起搏"治疗,将是单纯功能性或伴有功能改变的胃肠疾病康复的一条新途径,同时应随时密切观察"驱动"胃肠BER后发生的有益变化并随时加以必要的调整,将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表各种频率驱动电流对胃窦部胃电慢波频率影响的比较

波驱动电流、动物、点电位、胃肠起搏、电流频率、胃窦部、胃电频率、正弦波、驱动效应、实验、调制作用、脉冲刺激、胃体部、波节律、直接作用、死亡、活动、功能改变、跟随效应、方波驱动

21

R57(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72-7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基础医学与临床

1001-6325

11-2652/R

21

2001,21(z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