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太平洋沙氏刺鲅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偏好初步研究
根据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东南太平洋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数据,对沙氏刺鲅的叉长组成、性比、性腺指数、摄食等基础生物学特性和偏好的水层、温度段、盐度段、溶解氧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沙氏刺鲅叉长范围为94.0 ~187.0 cm,平均叉长为134.2 ±2.3cm,雌雄个体叉长无显著性差异(ANOVA,P>0.05).(2)雌雄比例为1.34∶1,叉长大于160.0 cm的渔获个体均为雌性,经二项分布检验,雌雄性比与1:1无显著变化.(3)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性成熟率随月份增加而增加,Ⅲ~Ⅴ期性成熟率分别为0%、23.5%、70.4%、73.6%、75%;自11月份开始,各月份性腺指数随月份增加而增加,雄性增加速度相对缓慢.(4)摄食种类主要为鱼类(96.03%),头足类(3.97%).不同叉长组摄食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x2 =460.388,P<0.05).(5)沙氏刺鲅渔获率最高的深度、温度、盐度、溶解氧范围分别为150 ~190 m、20.5 ~21.5℃、36.0 ~36.2、5.0 ~5.1 mg·L-1.本研究可以为未来有效地开发沙氏刺鲅资源提供参考,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大洋生态系统结构以及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沙氏刺鲅、生物学、环境偏好、东南太平洋
39
S931.4(水产资源)
农业部公海渔业研究财政专项08-54
2017-03-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