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331/j.cnki.jhau.2017.06.001
耕作方式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1—2015年,分别以中嘉早17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稻材料,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比较传统翻耕(CT)、机械旋耕(RT)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根系、土层分布和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T和RT早、晚稻季产量、年均产量和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差异均不明显,处理CT早、晚稻根系的干质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7.0%~22.8%和4.0%~15.1%(P<0.05);早、晚稻处理CT土层0~10 cm、>10~20 cm的根系干质量均大于处理RT;处理CT土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与RT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处理CT土层>10~20 cm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处理RT的,降幅为6.5%~8.9%(P<0.05);处理CT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显著高于处理RT的,增幅分别为6.7%~8.8%和6.2%~8.1%(P<0.05);处理CT土层0~10 cm和>10~20 cm的田间持水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5.4%和13.4%(P<0.05);2个处理土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处理CT土层>10~2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8.9%~9.2%和9.0%~15.2%(P<0.05);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相似.
双季稻、耕作方式、机插、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43
S511.4+2(禾谷类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60596,31460540;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14B14
2018-0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8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