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331/j.cnki.jhau.2017.06.001

耕作方式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引用
2011—2015年,分别以中嘉早17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稻材料,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比较传统翻耕(CT)、机械旋耕(RT)对双季机插水稻产量、根系、土层分布和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T和RT早、晚稻季产量、年均产量和年度间产量变异系数差异均不明显,处理CT早、晚稻根系的干质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7.0%~22.8%和4.0%~15.1%(P<0.05);早、晚稻处理CT土层0~10 cm、>10~20 cm的根系干质量均大于处理RT;处理CT土层0~10 cm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与RT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处理CT土层>10~20 cm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处理RT的,降幅为6.5%~8.9%(P<0.05);处理CT的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显著高于处理RT的,增幅分别为6.7%~8.8%和6.2%~8.1%(P<0.05);处理CT土层0~10 cm和>10~20 cm的田间持水量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5.4%和13.4%(P<0.05);2个处理土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处理CT土层>10~2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处理RT,增幅分别为8.9%~9.2%和9.0%~15.2%(P<0.05);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相似.

双季稻、耕作方式、机插、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43

S511.4+2(禾谷类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60596,31460540;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1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循环农业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14B14

2018-0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81-58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7-1032

43-1257/S

43

2017,43(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