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9111.2013.06.001
对中国黄牛资源认知及持续利用问题的冷思考
黄牛资源(Chinese indigenous cattle breed resources)是中国牛肉产业发展的基础母本资源,对其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性.依据相关动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养牛学基本知识,说明前辈科学家对黄牛资源的经济类型界定——为“地方品种”——的科学性,并依据数量指标——牛肉用指数(BPI)和牛品种科技含量(K值)指数证明其客观真实性.这已成为业界共识.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如:将各种牛(Cat-tle)统称为“肉牛”;有人说本地黄牛品种已成为“优秀的肉牛品种”;还有人不顾国内牛数剧减的事实而极力夸大品种内数量.这些在学术上均属学术不端行为(非科学或伪科学作法).背离前人界定,撕裂已有共识,客观上表现出四方面危害:扰乱国际粮农组织(FAO)通用规则(FAO统计无有“肉牛”项)、搅乱业界内外人心(损害对“肉牛”科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抹煞本地黄牛的种质资源价值(冠以“肉牛”而虚化资源意义)、阉割新育成的肉牛品种的种质创新价值(“假似真时真亦假”).对此种种异象应予以厘清,还发展中的中国养牛科学以尊严.本文对黄牛资源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农业部发布的“2011~2025: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中存有的不周之处也提出了修补意见,以利对黄牛资源的正确认知和持续利用,促进牛肉产业中牛源基础的稳定发展.
黄牛地方品种、肉牛(品种)、肉用指数(BPI)、学术不端
39
S823(家畜)
“十一五”优质肉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2008BADAB2B03A
2014-0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