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引用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缝线组、造模组,每组20只,分别予以仅麻醉不手术、回肠末端缝手术线、回肠末端-盲肠侧侧吻合术的处理.术后2、8周分批予以处死大鼠,取末端回肠组织,分别观察其病理学改变,计数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程度、增殖凋亡情况并分析.结果:1.SD大鼠术后2、8周肥大细胞的数量有明显的减少(F2周=63667.0,P2周=0.000;F8周=65363.0,P8周 =0.000);,且造模组与缝线组相比细胞数亦减少(t2周造模=8781.082,P2周造模<0.001;t8周造模=106.670,P8周造模<0.001).2.造模、缝线组中肥大细胞呈圆形、梭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改变,细胞间质可见多处点状颗粒样改变.3.SD大鼠术后2、8周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逐渐加重(x22周=18.207,P2周=0.000;x28周=24.348,P8周=0.000),造模组与缝线组之间程度也有加重(P<0.05).4.在术后2、8周缝线组、造模组增殖率逐渐下降,且两者变化的情况相似(P>0.05).缝线组和造模组在第2周时,肥大细胞少量凋亡,第8周时,缝线组和造模组肥大细胞均可见大量细胞凋亡,而且凋亡细胞造模组明显多于缝线组.5.凋亡DNA梯度条带的变化:缝线组与造模组2、8周均出现特征性的“梯形”(200bp、400bp)条带,且造模组200bp条带较缝线组明显.结论:在实验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脱颗粒程度明显加重.这些变化可能与发病过程中肥大细胞的凋亡增多有关.

末端回肠炎、肥大细胞、病理学、脱颗粒、细胞凋亡

11

R36(病理学)

2015-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28-3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1673-016X

43-1449/R

11

2014,11(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