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0754.2007.02.007
环形撕囊的形状和大小与后发障形成以及术后人工晶体位置的关系
目的:研究环形撕囊的形状和大小与后发障形成以及术后人工晶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12例(600只眼)行环形撕囊后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晶体囊袋结构的变化和人工晶体的位置.结果:A组(410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无夹持,B组(126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部分夹持,C组(4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完全夹持,D组(2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虽无夹持但前囊膜环与后囊膜发生紧密粘连.经χ2检验,发现:(1)中心后囊膜发生混浊,C组、D组大于B组(P<0.01),B组大于A组(P<0.01).(2)人工晶体光学面在眼内的正位率上A组大于C组(P<0.01),C组大于B组和D组(P<0.01).结论:在排除了患者非手术因素的影响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环形撕囊位置、形状和大小是术后后囊膜中心混浊的发生率以及人工晶体光学面正位率的关键.
白内障、连续环形撕囊、后发障、人工晶体、正位率
28
R779.64(眼科学)
2007-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