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对非致瘤性人源性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6241/j.cnki.1001-5914.2017.01.004

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对非致瘤性人源性肝细胞的毒性作用

引用
目的 探讨不同形态砷化合物对非致瘤性人源性肝(QSG7701)细胞的毒性及氧化应激作用.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QSG7701细胞分别暴露于亚砷酸钠(砷浓度为1、5、25、100 μmol/L)、砷酸钠(砷浓度为10、25、100、500 μmol/L)及MMA和DMA(砷浓度均为100、500、1000、2000 μmol/L)培养24h,并设对照(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一定浓度的AsⅢ(≥1μmol/L)、AsⅤ(≥10 μmol/L)、MMA(≥100 μmol/L)和DMA(≥2 000 μmol/L)均能显著降低QSG7701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AsⅢ、AsⅤ及MMA和DMA染毒浓度的升高,QSG7701细胞的存活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经计算,QSG7701细胞暴露于AsⅢ、AsⅤ、MMA和DMA 24 h的IC50分别为170.89、863.73、2 235.67、4 045.31 μmol/L,对QSG77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依次为AsⅢ>AsⅤ>MMA>DMA.在当AsⅢ浓度为5~100 μmol/L、AsⅤ浓度为10~500 μmol/L及MMA中的砷浓度为1 000、2 000 μmol/L和DMA中的砷浓度为2 000 μmol/L时,QSG7701细胞的LDH释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当AsⅢ浓度为1~100 μmol/L、AsⅤ浓度为10~500 μmol/L及MMA和DMA中的砷浓度为100~2 000μmol/L时,QSG7701细胞培养液中的AST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AsⅢ、AsⅤ及MMA和DMA染毒浓度的升高,QSG7701细胞的LDH释放率和细胞培养液中的AST活力呈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当AsⅢ浓度为5~100 μmol/L、AsⅤ浓度为10~500 μmol/L时,QSG7701细胞中的MDA含量均较高,而T-SOD活力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当MMA和DMA中的砷浓度均为500~2 000μmol/L时,QSG7701细胞中的MDA含量均较高;而当MMA中的砷浓度为100~2 000 μmol/L和DMA中的砷浓度为100、500 μmol/L时,QSG7701细胞中的T-SOD活力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4种砷化合物均可不同程度地损伤肝细胞膜,破坏肝细胞的氧化平衡状态,产生氧化应激并导致脂质过氧化,对人肝细胞QSG7701的毒性作用依次为AsⅢ>AsⅤ>MMA>DMA.

砷化合物形态、非致瘤性人源性肝细胞、细胞凋亡

34

R994.6(毒物学(毒理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574,41561092;中国博士后基金2015M572418;广西土壤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人才小高地项目2013-32:广西特聘专家工程专项经费项目资助2013B015

2017-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3-17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环境与健康杂志

1001-5914

12-1095/R

34

2017,34(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