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淳安地区二次颗粒物污染形成机制
二次组分是长三角区域PM2.5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二次细颗粒物污染特征以及形成机制对污染控制至关重要.本文揭示了长三角背景地区颗粒物的有机与无机组分的构成,实现了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总量的核算;并进一步结合气溶胶热力学模型,模拟颗粒物的理化性质,深入探讨颗粒相的水含量与酸碱度对二次污染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背景区域细颗粒的年平均浓度为33 μg·m-3,主要成分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物,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9%、15%、12%和19%.颗粒相中的硝酸盐主要为局地生成,其质量浓度主要受到温度与颗粒相铵盐浓度的影响;硫酸盐的生成受到区域传输与局地生成的耦合作用的影响.气溶胶热力学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长三角背景地区颗粒物总体呈现强酸性,其酸度受季节影响不大,但显著受到了颗粒相水含量的影响;颗粒相水含量对春季SOA生成的促进作用较夏季更为显著;夏季SOA在PM2.5中质量浓度占比高达40%,其形成主要受到大气氧化性的影响.
细颗粒物(PM2.5)、颗粒相水含量、颗粒相酸碱度、二次无机气溶胶、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39
X51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22B03;浙江省科研课题项目CACGZF[2016]24
2019-03-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308-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