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岩溶区地下河中溶解态脂类生物标志物来源解析及其变化特征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类脂物的含量.研究了其在地下河中的来源、组成及迁移特征.结果表明,7~11月,各溶解态类脂物的平均含量随着青木关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以溶解态饱和直链脂肪酸的下降最为显著,即由最初的5704 ng.L -1下降到1043 ng.L -1,减少了约81.71%.正构烷烃能够较为详尽地指征地下河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而饱和直链脂肪酸、脂肪醇则对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增加,有机质输入类型呈现多样化,可能与岩溶地表不均一性有关.正构烷烃三端元图解中,水生植物的输入为地下河中溶解性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次分别为陆地高等植物和藻类、细菌等微生物,但随着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水生植物的相对贡献量逐渐减少.青木关地下河中正构烷烃 TAR 值对降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饱和直链脂肪酸 CPI、 L/ H 值则指示细菌降解活动.
溶解性有机质、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地下河
37
X523(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2013B021;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SWU110258;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综合研究项目12120113006700;重庆市科委院士专项cstc2013jcyjys20001
2016-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81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