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19.2020.01.004
清热化瘀方对瘀热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疼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清热化瘀方对瘀热互结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疼痛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瘀热互结型EMT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清热化瘀方治疗;对照组30例予血府逐瘀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痛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痛经及非经期慢性盆腔痛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2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125(CA125)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比较2组远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痛经及非经期慢性盆腔痛程度缓解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对照组治疗后非经期慢性盆腔痛程度缓解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PLT、D-D及VEGF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痛经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低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A125、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远期总有效率83.33%(25/30),对照组63.33%(19/30),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化瘀方治疗瘀热互结型EMT疼痛疗效满意,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凝血相关指标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疗法、清热化瘀
42
R711.710.531;R289.6(妇产科学)
2017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第四期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号:ZY2018—2020-FWTX-4005
2020-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6-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