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8477.2021.06.011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羞耻观比较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相差100多年.作为东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具有羞耻心的社会政治意义,都强调了羞耻观发展的重要性,羞耻观是德性伦理学的主要德目.亚里士多德认为,阶级和财富是获得羞耻心的先决条件,而孔子则认为,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如何,羞耻心都可以得到发展.他们立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德性或品质的不同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人成年后会固定下来,而孔子则认为就算成年人也有能力培养一种羞耻心.双方德性的差异实际上是在于建立的基础不同,即理性神学与人本主义的差异.当然,无论是耻感还是罪感,他们的出发点和终极指向是劝人为善,建构有道德的社会,所以,通过提升道德观念,树立羞耻心,对于中国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德性和推扩真善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孔子、羞耻观、比较
B502.233
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MG2020012
2021-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