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8477.2019.06.021
"课程理解"广狭义辨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课程理解、广义理解、狭义理解、概念辨析
G40-01(教育学)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日大学生教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构比较研究"17EDE314
2019-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4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