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9045.2014.02.005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又分为副高和低槽共同影响型、副高控制型和下滑槽副高型,归纳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并提炼出表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淮河上游77.8%的短时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中低层多有急流、切变线和低涡,地面影响系统多为倒槽、辐合线和弱冷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以及中层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中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湿区深厚,强降水发生在假相当位温(θse)大值区顶部;0℃层高度较高,中层风切变小,低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模型、诊断量阈值
P458.1+21(天气预报)
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项目HRM201105
2014-08-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12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