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9045.2013.04.002
黄淮地区两次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围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 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 km范围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 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 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 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暴雨、低涡、雨团、短时强降水、中尺度特征
P458.1+21.1(天气预报)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205;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3-042;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项目HRM201105;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12102310033;河南省气象局项目Z201201
2014-0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30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