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210/j.cnki.jhmu.20200724.003
结扎诱发的牙周炎大鼠模型炎症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目的:研究结扎诱发的大鼠牙周炎模型中炎症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和结扎组A-F(结扎组A-F分别依次结扎1、3、5、7、14、21 d后处死).除正常对照组各组均选用结扎丝于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结扎,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通过观测21 d内大鼠体重变化,探究结扎丝的介入对实验性牙周炎炎症过程的影响,通过软垢指数(DIS)、龈沟出血指数(SDI)及牙齿松动度(TM)的监测,评估结扎21 d内目标牙牙周炎症变化,为了更精确地评估炎症阶段牙槽骨的动态变化,使用CBCT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结扎组A-F在结扎后3 d体重均下降,第3天体重开始恢复上升.并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扎组3~21 d的体重增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由于结扎丝的介入,大鼠会出现3 d的适应性现象,而在结扎3 d后结扎丝即对大鼠生长发育不会产生影响;结扎侧DIS在结扎后第1、3、5、7天较正常对照侧显著升高(P<0.05),且DIS值在前3 d呈上升状态,第5天开始逐渐下降,直至结扎第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侧SDI在第5天明显升高,第7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P<0.05),直至结扎第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侧TM第7天开始出现变化,直至第21天逐渐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A、B、C的CEJ-ABC距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D、E、F的CEJ-ABC距离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F组与D、E组对比骨吸收更加显著(P<0.01).结论:结扎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在结扎后3 d为牙周炎始发期;结扎的3~7 d处于急性炎症期;14~21 d转为慢性炎症阶段,为慢性牙周炎的炎症进展期.本研究对结扎诱导的大鼠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更加精细地定义,为后续对牙周炎模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更好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牙周炎、软垢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
27
R781.42;R-332(口腔科学)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21-02-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