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動静的張載詮解
自王弼之後,對《復》卦"天地之心"的闡釋就成爲易學史和哲學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北宋道學中,程頤直接批評注疏,以動之端爲見天地之心,影響深遠.與程頤相異,在天地以生物爲心的前提下,張載以虚静、無爲爲其基礎特徵,並且貫通天人,在存在論、心性論與工夫論層面皆有呈現.本文從心性論入手,溯及存在論,以討論張載詮解天地之心的問題視野與義涵.與二程以心性關係爲中心問題不同,張載在心性論上側重於心物關係,以心物關係來統攝心性關係,著重闡明心性的感通義,因而重視相對於物之多、動而言的心之一、静.由此在工夫論上,張載以大心爲中心而論窮理、克己等,强調擯除私意而合内外.其中尤爲值得關注的,是對大與化(聖)的區分,在對有意與無意、變與化的對比中,張載指明了心之虚静、無心的基礎在於感通發生的内部性,也就是無外的性與天道.由此問題深入到存在論上的兩一關係.通過對張載的一在兩先和兩在一先兩種講法的分疏,指出"天之所以參"與"虚空即氣"兩個命題所具有的針對佛老虚無觀而立實有義,最後提出"極兩兩"作爲理解天參、天心的核心思路,使得張載的虚静、無爲之説奠立於實有之上而彰顯出儒家的德性義涵.
神化、兩一、虚實、動静、天地之心
47
B244.7;I207.2;F275
2023-05-1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4页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