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病变冠脉外放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一期临床结果
Laham等经FAD批准,自1996年8月至1998年5月,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对严重冠心病患者在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选择不宜移植的冠脉周围放置含有或不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肝素藻酸钙微小球丸,旨在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对象与方法 入选24例均有多支冠脉病变,在行CABG时至少有1支冠脉不宜移植血管,但该冠脉所支配的心肌缺血属可逆性改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男7人,女1人;10μgbFGF组,男4人,女4人;100μgbFGF组,男8人;各组平均年龄分别为58.8±10.3岁、47.4±11.4岁、60.2±10.1岁。24例均排除以下情况:①bFGF球丸放置区无存活心肌或心肌缺血为不可逆性改变;②左室射血分数<20%;③肥厚性或限制性心肌病;④严重心脏瓣膜疾病;⑤肌酐>2.5mg/dL;⑥近5年内曾患恶性肿瘤;⑦术前存在不明原因血液学或血清生化异常。将bFGF、肝素和藻酸钙以特殊方法制成微小球丸,藉以保持bFGF活性和延长存留时间。球丸有bFGF 1μg两种,分别供10μg组和100μg用,对照组所用肝素藻酸钙球丸不含bFGF,外形与前者相同。24例均在CABG结束时,在不宜移植血管的冠脉周围脂肪组织上随机作线形切口,每个切口内放置2~3个球丸后即予缝合,每例均放置10个球丸。术前和术后按要求定期测定血清bFGF水平、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细胞计数、凝血系统参数、血清生化指标、尿常规、心电图、心肌酶同工酶。20例于CABG后、出院前行核素心肌显像及其应激试验和磁共振成像(MRI);所有患者每3个月复查核素心肌显像应激试验;8例每3个月复查1次MRI。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范围基本相同,各组移植血管数、阻断血流时间和手术经历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放置球丸的冠脉区15例为右冠脉,7例为左旋支,2例为前降支。24例中死亡2例,1例系对照组患者,死于移植大隐静脉闭塞所致大面积心肌梗死,1例系100μg bFGF组患者,死于移植血管处心肌广泛瘢退化。对照组和10μg bFGF组各有1例球丸放置区发生Q波心梗;10μg bFGF组尚有1例于非球丸放置区发生Q波心梗。2例皮肤切口感染作了清创术;1例糖尿病患者大隐静脉截取处愈合延迟。放置bFGF球丸未引起短期血压、心率改变。各组术前、术后血清bFGF水平无明显增加,组间亦无显著差异;血清生化、凝血系统、血液学、肝功能、尿常规均无急性期改变。存活22例患者随访时间均≥6个月,平均16.0±6.8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切口延迟感染、心包炎等发生;与出院前比较:除对照组3例有心绞痛外,其余19例未发生心绞痛;术后90天21例凝血系统、血清生化、血细胞计数、尿常规均未见异常;20例核素心肌显像及其应激试验,对照组6例灌注缺损区扩大3例,不变3例,10μg bFGF组8例,扩大2例,不变2例,缩小4例,100μg bFGF组6例,缩小5例,不变1例。8例MRI显示,3例室壁活动增强,缺血区域缩小,均为100μg bFGF组患者。 结论 冠脉外放置bFGF球丸无系统毒性,能够缓解心绞痛的发生,并使放置区心肌灌注缺损区域缩小,可以为不宜施行CABG或PTCA的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陆传新摘 林晓耘 程心培校)
冠心病患者、病变、冠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核素心肌显像、对照组、移植血管、血清生化、凝血系统、放置区、血细胞计数、藻酸钙、心绞痛、尿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切口、灌注缺损、大隐静脉
22
R541(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