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性与同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差异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5.06.004

单发性与同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和病因学差异

引用
目的探讨单发性腔隙性梗死(singlelacunarinfarct,SLI)和同侧多发性腔隙性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rct, MLI)的特征以及二者危险因素和病因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1日至2014年12月13日期间所有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筛选腔隙性梗死,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病灶数量和部位分为S LI组、单侧同一血管供血区M LI组( M LI 1组)和单侧不同血管供血区M LI组( M LI 2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潜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MLI 1组同侧颈动脉斑块(73.33%对48.67%;χ2=5.801,P=0.016)、同侧不稳定颈动脉斑块(70.0%对42.5%;χ2=7.192,P=0.007)及同侧颈动脉狭窄≥50%(16.67%对1.77%;χ2=8.327,P=0.004)发生率均显著高于SLI组;MLI 2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SLI组(40.0%对0.88%;χ2=15.887,P<0.001);其余危险因素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 OR)14.45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58~134.011;P=0.019]和同侧颈动脉狭窄≥50%( OR 11.483,95%CI 2.202~59.891;P=0.011)为M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LI可能具有与SLI不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栓塞为M LI的重要发病机制,而S LI则不然。

卒中、腔隙、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磁共振成像、危险因素

R74;R44

2015-08-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44-44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1673-4165

11-5541/R

2015,(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