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秸秆深埋还田黑土剖面DOC组分结构变化特征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4/j.issn.1000-0593(2022)10-3243-06

基于荧光光谱分析秸秆深埋还田黑土剖面DOC组分结构变化特征

引用
以黑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玉米秸秆还田(0~2,3~10,11~20,21~30和31~40 cm)后可溶性有机碳(DOC)的荧光特性差异,探讨秸秆深还田后腐殖化程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DOC的含量.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表明,土壤DOC的荧光组分均为2种,CK~T4处理分别为类腐殖质物质组分(Ex/Em=250~275/455 nm)和类色氨酸物质组分(Ex/Em=225~237/340~350 nm),而T5处理分别为类腐殖质物质组分(Ex/Em=250~275/455 nm)和类酪氨酸物质组分(Ex/Em=225/304 nm),还田31~40 cm深度有较小的自生成分,且腐殖化系数最高.土壤DOC组分C1的荧光强度有随着秸秆还田深度的加深而增大的趋势,C2组分则呈波动性的状态,荧光强度先增强再减弱.土壤DOC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FI>1.4,0.6<BIX<0.8),呈现弱腐殖化的状态(HIX<1.0),各处理FI的值均在1.4~1.6之间,说明土壤中DOC主要来源于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分解作用而产生新的DOC.各处理的FI值以秸秆还田21~30 cm深度略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深度、秸秆还田及二者的互作对DOC及其组分的影响均为极显著水平.土壤DOC借助于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作用提高,加快了土壤腐殖质物质间的转化速度.秸秆深还田可以储存更多的碳,改善土壤有效碳库的质量,维持土壤有机碳保持平衡.

秸秆还田、土壤深度、土壤DOC、三维荧光光谱、PARAFAC分析

42

S153.6+(土壤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黑河市绿色农业发展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项目

2022-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243-324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0-0593

11-2200/O4

42

2022,42(10)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