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技术研究湖泊底泥有机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4/j.issn.1000-0593(2020)02-0483-06

应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技术研究湖泊底泥有机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引用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聚类分析(HCA)与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等分析手段,提取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的荧光组分,识别影响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揭示有机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采集了10个表层底泥样品(1#—10#),检测未处理样品和加热处理样品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二者之差得到湖泊底泥有机质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采用PARAFAC技术,提取了4个主要的荧光组分(C1—C4).C1为类色氨酸物质,主要来自于内源.C2为类富里酸物质、C3为可见区类胡敏酸物质、C4为紫外区类胡敏酸物质,C2—C4主要来自于陆源.四个荧光组分的总含量在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最少.C2—C4的总含量高于C1,表明湖区底泥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源.C1在湖区南部的含量高于北部与中部,表明C1可能与大量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有关.C2含量的空间分布为北部>南部>中部.C3在北部地区的含量远高于南部和中部,是北部地区底泥的代表性物质.C4与C2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基于荧光组分HCA,得出C2与C4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3与C1是区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基于采样点HCA,可将湖区底泥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北部重度污染区、南部中度污染区与中部轻度污染区.利用CAR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3与C1是识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使湖区底泥的分类结果更为精确,同时为后续乌梁素海底泥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湖泊底泥、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平行因子、聚类分析、分类回归树

40

X524(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20-03-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83-48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000-0593

11-2200/O4

40

2020,40(2)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