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4/j.issn.1000-0593(2019)06-1757-06
吴茱萸碱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的相互作用:FTIR和DSC研究
药物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了解药物药效和改善其生物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生物膜的组成复杂,直接研究药物活性成分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比较困难.以脂质体作为生物膜模型,研究了吴茱萸碱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吴茱萸碱分子在脂质体中的包封位置,探讨了吴茱萸碱抗炎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为膜材,应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含有不同摩尔百分比(x)的吴茱萸碱脂质体,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分析随着脂质体中药物摩尔百分比的增大,DPPC分子各红外特征吸收峰频率、峰形及量热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位置及吴茱萸碱分子对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在0<x<1 0 mol%的浓度范围内,DPPC头部区域磷酸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没有明显变化,脂质体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均随药物摩尔百分比的增大而减小.在0<x<5 mol%浓度范围内,DPPC界面区域的水化的羰基峰的吸收波数由 1 726.0 cm-1增加到1 731.8 cm-1 ,当x=10 mol%时,该波数又减小到 1 728.0 cm-1 .在 10 mol%≤x<20 mol%浓度范围内,磷酸基团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的波数由 1 242.0 cm-1减小为 1 236.3 cm-1 ,水化的羰基峰的吸收频率没有明显变化,脂质体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均随药物摩尔百分比的增大而增大.纯 DPPC 脂质体中亚甲基的对称伸缩振动波数为 2 848.4 cm-1 ,载药后该波数都增大到2 850.3 cm-1 .这些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在脂质体中的包封位置具有浓度依赖性:在0<x<1 0 mol%浓度范围内,吴茱萸碱主要作用于DPPC分子的疏水尾链区域,少部分药物分子作用于DPPC分子的界面区域.在 10 mol%≤x<20 mol%浓度范围内,吴茱萸碱分子则主要作用于DPPC分子的头部区域,少部分药物分子作用于 DPPC 分子的疏水尾链区.所有载药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均低于纯DPPC脂质体的相变温度,即不同浓度的吴茱萸碱均可以使脂质体的膜流动性增加,并且,当药物摩尔百分比为 1 0 mol%时,吴茱萸碱对生物膜流动性的增加效应最为明显.研究工作对于进一步揭示吴茱萸碱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吴茱萸碱、脂质体、膜流动性、包封位置、FTIR、DSC
39
O657.3(分析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20-01-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757-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