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
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为东北旱作区作物生产及秸秆还田制度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始于2015年,设置旋耕秸秆还田(RT)、旋耕秸秆不还田(CK1)、翻耕秸秆还田(PT)及翻耕秸秆不还田(CK2)4个处理,分别对2017年收获后土壤的样品不同粒级团聚体质量分数、稳定性、有机碳(SOC)分布以及近3a的玉米产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表层各粒径团聚体的SOC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在0~10 cm土层中,相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SOC含量比CK1处理的提高13.90%(P<0.05),PT处理比CK2处理提高9.29% (P <0.05).不同耕作措施下,RT处理与PT处理相比,大团聚体质量提高22.05%,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高7.78%,粉+黏团聚体含量降低16.81% (P <0.05).比较不同年份玉米产量发现,降水量不同产量不同,2017年降水量低于2016年,2017年各处理产量均低于2016年,但处理间降幅不同,RT和PT处理降幅(8.57%、9.72%)低于CK1和CK2处理(10.84%、12.13%),说明秸秆还田处理有稳产作用,其中RT处理趋势较明显.因此,在东北春玉米旱作区秸秆全层还田条件下,旋耕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SOC含量,可为玉米生产在不同降水年份提供稳产保障.
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玉米产量、沈阳
3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70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503116
2019-04-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