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
在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北部沙带中段风蚀坑集中分布区内,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风蚀坑,通过同步观测风蚀坑地表(0~200 cm)风速及输沙通量,分析并比较风沙流结构特征,为呼伦贝尔沙质草原风蚀坑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裸地沙斑、活跃发展、固定阶段及重新活化阶段的风蚀坑,风速廓线基本遵循对数分布规律;而在未风蚀草地、消亡阶段的风蚀坑,气流受下垫面扰动,呈“S”形分布.风蚀坑各发育阶段输沙量与高度的最优拟合模型为负指数模型,不同发育阶段风蚀坑内部风沙流输沙量差异较为明显;超过95%的输沙量均在地表0~ 30 cm高度内,且63.97%~ 90.96%的输沙量集中分布在距地表10 cm高度内.风沙流跃移高度与风速正相关,依次为:活跃发展>重新活化>裸地沙斑>固定阶段>消亡阶段>未风蚀草地.通过分析风沙流通量系数,可知在裸地沙斑、活跃发展及重新活化阶段,输沙量有向高层移动的趋势;而在其他阶段,由于植被盖度较高,使得风沙流多集中在近地层.
风沙流结构、输沙通量、风蚀坑、沙质草原、呼伦贝尔
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洲、盐碱湖区沙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6YFC0501003
2018-12-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505-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