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流降水的边界层特征
采用2006-2011年的降水、探空和陆面资料,分析了对流降水时的边界层和陆面过程特征,发现在对流降水前3d至后1d的最大混合层厚度逐日变化中,在降水之前基本呈现出逐渐增厚并在降水前日达到最大,说明边界层热力对流环境很可能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重要能量基础.基于此,又重点分析了陆面通量的角色和作用,发现对流降水发生时段不同,陆面热通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傍晚对流降水的感热通量累积值是最大的,而午后对流降水的潜热通量最小;按降水量分类对比,感热通量与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潜热通量则与降水量的关系复杂;当前1d最大混合层厚度超过3000m或当日的感热通量累计值超过2000 W·m“时,则在当日发生降水量超过17 mm的对流性降水的概率较大.综合分析表明,陆面热力作用对对流天气形成,尤其是对傍晚时段的对流降水具有重要作用,而局地蒸发对局地水循环的形成还不足以对对流降水产生实质性的贡献.
对流降水、最大混合层厚度、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陇中、黄土高原
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630426资助
2017-03-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6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