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核酸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4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1]。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较为隐匿,诊断时大多已为晚期,预后不良。因而,提高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率,使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作为大肠癌诊断金标准的肠镜下组织活检由于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检查,并不适合早期筛查,而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查、大便潜血实验虽为无创性检查,但其敏感性差、特异度低,早期诊断价值有限。而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肿瘤的诊断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肠癌的常见肿瘤标记物有CEA、CA19-9、CA-125等,但对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很低,同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效果。随着肿瘤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外周血循环游离核酸(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被认为是与肿瘤进展预后密切相关的新型标记物。这些核酸在肿瘤的早期阶段就已入血,具有与肿瘤细胞相同的表观遗传学和肿瘤组织遗传学的异常改变。通过对外周血游离核酸的检测,可以达到对恶性肿瘤实施无创、实时、动态的监测效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复发监测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外周血循环的核DNA( nDNA)、线粒体DNA(mtDNA)以及微小核酸(miRNA)作为近年来新型肿瘤标记物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本文对它们作为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报告如下。
循环核酸、结直肠癌、血清肿瘤标记物、大肠癌、早期诊断、恶性肿瘤、外周血循环、早期筛查、游离核酸、脱落细胞学检查、nucleic acids、表观遗传学、临床、诊断金标准、无创性检查、侵入性检查、组织活检、肿瘤组织、肿瘤细胞、肿瘤进展
37
R73;R72
2016-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734-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