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PIVKA-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我国肝细胞肝癌(HCC)占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90%。目前常用甲胎蛋白(AFP)筛查及诊断肝细胞肝癌,但是对于AFP低浓度或阴性的患者容易造成漏诊。在欧洲AFP阴性率更高,包括肝内胆管癌、高分化和低分化的HCC或HCC已坏死液化者AFP水平均可出现不增高的情况[1]。异常凝血酶原与正常凝血酶原的区别在于其氨基酸特定位置上的谷氨酸残基未经羧基化。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内质网不能将PIVKA-Ⅱ羧化成有活性的正常凝血酶原,从而使血清PIVKA-Ⅱ水平升高。近来,已经进行的几项大规模的病例研究中发现在截断点为40 mAU/ml时, PIVKA-Ⅱ诊断HCC的敏感性[2]高于AFP,更高于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及癌胚抗原等[3,4]。自1984年,Liebman等[5]首次通过放射免疫法用PIVKA-Ⅱ的多克隆抗体(MU-3)测定了肝癌病人血清PIVKA-Ⅱ水平以来,目前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nalysis, ECLIA)测定血清MU-3抗体的含量,间接反映PIVKA-Ⅱ的水平。但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地区关于患者血清PIVKA-Ⅱ在肝癌的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尚未全面开展。
患者血清、肝细胞肝癌、异常凝血酶原、发光免疫分析法、liver cancer、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癌、放射免疫法、多克隆抗体、诊断、阴性率、细胞发生、临床诊疗、甲胎蛋白、高尔基体、大陆地区、测定、病例研究、癌胚抗原、羧基化
R730.4(肿瘤学)
2015-05-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