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选择
肝癌患者多数因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蛋白合成能力下降等原因出现营养不良,致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并与死亡率、住院时间等相关[1]。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90%左右合并肝硬化,肝硬化营养不良除肌肉和脂肪储备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表现之外,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腹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严重者有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等;同时肝硬化门脉高压会使胃肠道黏膜水肿,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在术后容易引起肠道黏膜萎缩、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严重时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同时肝癌术后患者存在各种代谢障碍,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和胆酸、电解质的代谢障碍。主要表现在肝脏能量储备降低,能量基质利用障碍,对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创伤引起机体术后糖耐受差和胰岛素抵抗,因此常规的热量或高热量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并不比低热量更能改善术后蛋白质分解代谢反应[3]。营养支持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的负氮平衡,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减少外科手术并发症已成为共识。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术后营养支持,肠内和肠外两个途径哪一个更安全尚未定论。一些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静脉营养支持有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表现。目前不主张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长期的术前营养支持,以防止营养支持促进肿瘤的增殖和转移,尤其是静脉营养支持。与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以下优点:①营养底物从肠道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符合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的合成与代谢;②为黏膜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可维持肠黏膜屏障,防止细菌异位;③经肠道吸收的脂肪酸不能为肿瘤细胞利用;④可减少肝胆系统的并发症等。同时,肝切除术患者胃肠道完整,肠内营养更安全,更加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及感染的发生,改善肝癌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关于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选择包括营养治疗的指征、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术前术后营养支持的差异、免疫营养等方面综述如下。
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静脉营养支持、术后、肠道吸收、营养物质、营养不良、黏膜屏障、代谢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蛋白、肝硬化、并发症、肿瘤细胞、恶性肿瘤、肠内营养、细胞结构与功能、脂肪、细菌
R730.5(肿瘤学)
2014-10-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