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2122/j.issn.1674-4500.2019.04.17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

引用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为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788例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的788例MPTC患者,年龄8~81岁(46.28±12.49岁),其中男性138例(17.51%),年龄43.58±13.62岁;女性650例(82.49%),年龄46.86±12.17岁.≤45岁的287例(36.4%),>45岁的501例(63.6%).双侧多灶患者495例(62.8%),单侧多灶293例(37.2%).肿瘤直径>1 cm 377例(47.8%),肿瘤直径≤1 cm 411例(52.2%).病灶数为2个的524例(66.5%),病灶数≥3个的264例(33.5%).双侧多灶组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肿瘤直径>1 cm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多灶组(P<0.01).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1).多灶组中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P<0.01).病灶总直径>1 cm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约是≤1 cm的3.805倍(P<0.01);病灶数≥3个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是≤2的9.848倍.结论 男性、肿瘤最大径>1 cm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易发生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且随着癌灶数量的增加,双侧多灶性甲状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双侧多灶,包膜侵犯更倾向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随着癌灶数的增加,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性别、病灶数量、大小、双侧分布均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甲状腺癌、多发病灶、颈部淋巴结

42

2020-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90-49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分子影像学杂志

1647-4500

44-1454/R

42

2019,42(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