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巴利语系佛教抄本及其地方性差异研究——以德宏和西双版纳的贝叶经和纸质抄本为例
中国一东南亚、南亚地区是世界佛教文明的核心圈域之一.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随着印度孔雀王朝时代阿育王遣宣教师沿不同线路传播佛法,后大致“分南北两路进展,北路经西域人中国,南路独盛于锡兰””1”.后者再由锡兰(今斯里兰卡)传播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等”2”,渐成现今之南传佛教文化圈.公元前1世纪,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中部摩多利地区,比丘集会于阿卢精舍将三藏及其注释用僧伽罗文书写于贝叶上,实现了口传佛经向书面佛经的转变,开始了贝叶经的时代,“这对后来上座部经典的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作用””3”.因南传佛教区域传续的是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上座部法统,在经典传播过程中较严格地循承了佛陀传法时所用之印度地方俗语巴利语,故沿袭此法统传承的佛教亦被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而上述区域内各地因循以本地文字拼写记录、转写或翻译巴利佛经的抄刻活动产生的抄本,即为巴利语系佛教抄本.
2020-11-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53-58,中插3-中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