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互助与妇女解放——北京地区街道托幼机构的兴起(1954-19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量妇女参与到社会劳动当中,实现婴幼儿照料的社会化,以平衡劳动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之间的冲突,成为迫切的需要.受制于“高积累-低消费”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财政的拮据,国家无法有效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因而倡导各单位自办幼儿园.在公立市政幼儿园、单位附属幼儿园之外,街道托幼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展为一种婴幼儿照料社会化的重要方式.街道托幼机构的性质是一种集体福利事业,依托邻里互助的传统人情伦理,结合新培育的集体主义互助精神,由街道群众自办、自管、自用.文章试图呈现1954-1957年北京地区街道托幼机构的兴起及运行实践,分析其管理体制、建设原则及低成本运行的特征,从经济、政治、社会、个人角度分析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集体互助、集体福利、妇女解放、街道托幼机构、北京
C912.82(社会学)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14KDB914
2018-07-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6页
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