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电影交叉研究的多元视角——《性别与中国电影》简述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2563.2013.05.018

性别与电影交叉研究的多元视角——《性别与中国电影》简述

引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女性主义电影研究吸收了心理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理论的滋养,对西方的主流电影,包括好莱坞商业电影,展开反思性的批评.随着性别研究的普及,后女性主义、男性气质研究、跨性别研究等方面理论成果被应用于电影研究.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在全球观众中产生很大的反响,也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与美国布朗大学的彭布鲁克妇女研究中心、考格特人文中心以及东亚研究系在2008年联合成立了"南大-布朗性别与人文合作研究项目",几年来在南京大学和布朗大学举办了多场学术会议,其中包括"性别与中国电影"国际研讨会.《性别与中国电影》[1]一书汇集了美国、香港和中国大陆近10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色:一是理论性强.关于中国电影的研究,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周蕾(Rey Chow)在《感伤的虚构: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提出要在对中国电影作历史性梳理和资料性整理的基础上,着重"从概念和思想上加以分析".[2](P15)书中的大多数作者是专门从事电影研究的学者,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玛莉·安·多恩(Mary Ann Doane),是美国女性电影研究的杰出学者和代表性人物.在性别研究方面,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教授雷金庆(Kam Louie),长期从事中国男性气质研究.

电影研究、交叉研究、多元视角、中国大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性别研究、后女性主义、南京大学、男性气质、美国、学者、理论、后结构主义、国际研讨会、代表性人物、走出国门、主流电影、研究中心、殖民主义、研究领域

D442.7(妇女运动与组织)

2015-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25-12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妇女研究论丛

1004-2563

11-2876/C

2013,(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