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电影:《赛德克·巴莱》与《南京!南京!》的抗日想象对比
在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莫那·鲁道等人清晰地区分了“异族”(日本人)、汉人、蕃人、马赫坡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以“差等之爱”的儒家原则进行区别对待,由此“左倾”走向坚决的抗日斗争;而花冈一郎和二郎在此过程中成为了身份纠结的“中间人物”.与此相对照,大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表现出英雄缺位的焦虑,在敌人阵营中寻找温暖角色.本文采用在电影文本和社会历史之间巡视的“互文性”方式,以期获得更清晰和深入的视野.
《赛德克·巴莱》、《南京!南京!》、抗日想象、身份认同
J951.1(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
2015-04-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