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印象中的“乡下人”——基于1930年代青岛传媒的考察
“乡下人”一语大抵滥觞于明代的民间文学,是城里人对来自农村或集镇之人的俗称或农民的谦称,明清小说对其识见浅陋的描写和自卑谦恭的刻画,显示了城乡个体之间的心理落差,但尚未呈现出对乡下人的整体透视与排斥.20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在探求国家命运的文化反思中,重新检视传统文化与中国农民,将“乡下人”群体纳入城市主流舆论中,原本着眼于居住地域或职业的群体称谓,逐渐被赋予愚昧、落后的文化标识.在青岛,乡村的破败、枯燥与乡下人的困窘、浅陋成为城市人的集体记忆.“乡下人”话语在近代青岛的聚焦与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城乡间继经济发展、生活形态差距日益扩大的同时,城里人与乡下人两大群体间逐渐疏离.
城市人、乡下人、近代青岛、传媒
K263
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近代乡村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研究-以青岛为中心的考察1929-1937》631112
2013-03-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