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碰撞带东段喜马拉雅期铜-钼-金矿床Re-Os年龄及成矿作用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321/j.issn:0371-5736.2006.01.010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段喜马拉雅期铜-钼-金矿床Re-Os年龄及成矿作用

引用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 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 Ma一致,表明Cu-Mo 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 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 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②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 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 年龄 (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 年龄 (31~32 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 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 而同Au 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 (31~32Ma).③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 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 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Re-Os同位素、成矿年龄、斑岩Cu-Mo-Au矿床、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喜马拉雅期、西藏

52

P5(地质学)

科技部"攀登计划"2002CB41260;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200310200001-4;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40272046

200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72-8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地质论评

0371-5736

11-1952/P

52

2006,52(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